一本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
《置身事内》的文风非常坦诚,作者兰小欢视野广阔、知识丰富、功底深厚,真正做到了"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",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
作者把第一章到第四章概括为“微观机制”部分,从小的例子、具体的制度与事件切入;第五章到第八章概括为“宏观现象”部分,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切入
微观机制
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
介绍央地关系、中央到地方的五级结构
地方具体部门的行事上同时有"条条和块块"两重领导关系
央地权力划分三个原则:考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(如国防)、信息传递问题(具体事务的信息地方更清楚)、激励相容性(事权、责任、权力、财权必须匹配)
地方部门具有招商引资作用
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
- 介绍了94税改及其影响
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财税体系是“统收统支”,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则是“财政包干”(交完中央的,剩下自己的)。这样的结果就是到了1994年,地方财政收入已经占比过高,中央财政收入占比过低(20%出头)
于是在94年分税制改革中,新出现了地税局,从而有了地税和国税两套系统(注意2018年又重新合并了)。在这次改革中,把税收分为了中央税、地税、央地共享税,从而拉高了中央税收占比。这套税改的缺点是出现了两套税收人马,人员比较冗余。
在94税改以前,增值税是最重要的地方税;而在94年以后,增值税成为了央地共享税。为了解决地方税收过少,中央也建立了税收返还制度(这是一种妥协制度,有两套中央向地方给税收的机制--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。税收返还金额相比中央转移支付数额较小,见统计链接
书中第56页有一句印象很深的金句: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,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,所以理解利益冲突,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,是理解政策的基础
书中此处还讲到一个有趣的事实:企业所得税是中国第二大税种,央企税收交给中央、地方国企税收交给地方,因此地方政府有动机做大地方国企,甚至容易出现地域保护(典型如烟厂、酒厂)这其实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省区烟的牌子、酒的牌子不一样、并且以省级单位划分。
- 土地财政
9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--单位停止福利分房,增加了对城建土地的需求
同时新修订的《土地管理法》,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建设,限制了城建用地的供给
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的大幕拉开了,在98年之前,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卖地收入,但是占比很低,98年之后土地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拉高。起初卖地收入并不高,后来才引入了更规范也耳熟能详的“招拍挂”制度
另外要注意一点,土地财政并非仅依靠卖地收入,还包括税收收入
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
除了财政收入以外(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,后者主要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) ,政府也可以融资,融资方式包括国债、城投公司(贷款+城投债)、地方债
这一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城投公司的一些具体例子、融资方式以及地方债
- 城投公司
地方政府依照法律不可从银行贷款,2015年新《预算法》公布之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。因此地方政府有动机设立融资平台公司
本章从成都文旅集团的“宽窄巷子”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(土地一级开发+土地二级开发)为例展开说明
城投公司模式由国开行发明,这也是国开行本身的作用性质所决定(政策性银行,为政策融资)。 2008年之前,城投公司主要从国开行贷款融资;2008年之后,除了国开行,还有四大行、城商行提供贷款融资
城商行的主要资金来自哪里?来自同业融资。相对来说城商行相对风险较大(显然因为自身实力弱),存在一定风险,典型例如包商银行
- 地方债
书中没有专门区分城投债和地方债,把城投债也列为了一种“地方债”
简单总结城投债的资金来源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感觉到过城投的融资,它如此巨量的钱是哪里融资过来的? 1.银行贷款 2.城投债。但是城投债中七八成也是由商业银行持有 城投债的资金来源特点是,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各种银行(国开行、四大行、城商行) 。这也是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共性,融资高度依赖银行
关于城投公司融资的规范化,如今也在推进,主要包括用地方债置换城投贷款和城投债(限制融资规模、降低偿债成本),剥离政府为城投公司提供隐形担保(典型例子如重庆黔江,处罚了其地财政局为城投提供担保函的事件)、城投公司国企化
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
本章介绍了三个故事,三个故事中政府在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过程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
政府和银行如何给企业帮助与融资?
不用偿还地给--补贴;约束性地给--产业引导基金/股权投资;给点优惠--低息贷款;不给优惠--普通贷款
实际执行中,产业引导基金中产生了部分“名股实债”--也就是与企业约定可以以一定价格赎回基金的股权投资并支付利息。现在已经禁止
-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
合肥建投与合肥鑫城为京东方在合肥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,这部分内容详细见P124
-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
在江西尚德和江西赛维的发展过程中,政府给予了廉价土地、税收优惠、贴息贷款
-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
在2007年的《合伙企业法》和2015年的新《预算法》之后,政府引导基金逐渐发展起来
政府引导基金的特点
1.是一种"基金的基金"(母基金),这个基金作为出资方LP把钱交给一些其他的基金作为GP(其中也可以包括社会资金),来管理这部分资金
2.可以看作"政府VC" 典型的产业引导基金有比如大基金和深创投
产业引导基金本质上还是招商引资的工具,因此对企业的投资往往有地域性约束
为什么政府要采用母基金的方式运作而不是自己找一批人做GP?因为体制内对于市场的感知与经验不如市场中的人,并且薪酬激励上有限制。因而才采用母基金方式
宏观现象
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
2019年数据,城镇常住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60%,而城镇户籍人口为44%,换句话说有超过两亿人虽然常住人口没有户口。第五章内容总结了有关房价的一些宏观现象
房价与居民债务、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主要在说明了居民债务情况(房贷问题)与居民资产情况。北上的户均资产约为800W,这些资产价格大多来自房子
解决办法之一则是要素市场改革(户籍改革和土地市场改革)
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这部分说明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别情况
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
高杠杆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更高的风险、使得整个经济体的偿债成本大(利息支付高)
目前中国的债务情况如何?
债务负担。债务/GDP比重大约为250%,比美国稍低,处于正常水平
企业融资低效问题。主要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低、以及部分国企使用效率低
影子银行的潜在增加了杠杆。影子银行是指那些执行银行功能,但是却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,典型例如银信合作(银行出售理财产品,然后将资金给信托公司,信托公司又进行信托贷款)、银证信合作业务(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,再让券商把钱给信托,再贷款给企业)。资金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内空转几道,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变得更高了
不过,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务模式大多简单,证券化程度不高,衍生品种类很少,所以还没有发展得过度复杂。
如何降杠杆?当然是降低新增债务和偿还已有债务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
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
国内失衡,指的是低消费与产能过剩,这样的结构性失衡。前几年比较火的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,指就是调整产能、调整经济运行中投资的占比;实际上供给与需求是一体两面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可以说就是结构性改革
国际失衡,指的是巨大的产能对外国产品形成强竞争、挤压外国销量
如何解决?国内失衡需要提高消费占比,国际失衡需要依靠国内大循环
第八章 总结:政府与经济发展
地区间竞争。地方招商引资实际上存在竞争
政府由"生产型政府"转向"服务型政府"